首页 > 其他 > 正文

武大学者编撰完成工业遗产百科全书 留住值得被保留的工业记忆

2023-05-27 10:19:42来源:楚天都市报  

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

工业遗产正在焕发新活力:北京2022年冬奥会,首钢旧址华丽转身成“滑雪大跳台”,世界目光在此聚集;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铁水的武钢一号高炉崭新亮相,工业遗址公园拔地而起……


(资料图片)

5月上旬,由武汉大学傅才武、韩晗两位学者牵头编撰的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(第三版)工业遗产专题正式面世。该专题是武汉大学唯一一个独立承担的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(第三版)专题编撰项目。

近日,极目新闻记者联系采访了专题主创,了解编撰背后的故事。

“这是冯天瑜先生生前最关心的项目”

谈起工业遗产专题的编撰工作,该专题执行副主编韩晗首先提到的是著名历史文化学家、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。

“2019年我从深圳大学回武汉大学,冯先生曾与我长谈,希望我做工业遗产研究,后来在冯先生的鼎力支持与大力推荐下,我们获得了工业遗产专题的编撰资格。这是先生生前最关心的项目。这是先生生前最关心的项目。在2020年底,先生还专门抱病出席了一次会议,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领导见了面,并叮嘱我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做好。”回忆冯天瑜先生时,韩晗心情非常沉痛,“专题上线前,冯先生病逝了,这是最遗憾的事情。”

傅才武、韩晗团队历经三年时间,奔赴全国各地二十余个省份,考察各地工业遗产项目,此外还给世界各地工业遗产保护组织、相关机构及学者专家发送了数千封电子邮件,累计整理出近千万字的材料,涉及400余处世界各地的工业遗产点。

“许多工业遗产点位于偏远的国家或地区,即使现在也很难以一己之力到达那里。因此只有聘请了包括小语种助理在内的近百名学生团队助理,通过图书馆、互联网的检索以及发送电子邮件采访等形式,整理出了大量的材料、图片,事实上这些材料很多都非常粗糙。”韩晗介绍,团队取得这些材料之后,从数千万字的材料中萃取了近40万字的工业遗产项目材料。

工业遗产专题共收录1000余个条目,极目新闻记者在该专题上看到,这些条目中涵盖国内外不同门类工业遗产,如加拿大乔治亚湾罐头厂、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建筑群与格朗霍奴矿区遗址艺术园区等工业遗产。

“湖北工业遗产完整地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”

在该专题上,有一句醒目的话语——“中国工业遗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缩影、历史见证。”

韩晗介绍,在中国工业遗产体系中,湖北工业遗产可谓独树一帜。专题中,许多湖北地区的工业遗产都被设立了专门条目。

“比如说,羊楼洞制茶工业遗产群作为工业遗产,是我专门考察了羊楼洞之后的一个判断。我们一直认为羊楼洞似乎与工业遗产无关,但是它却是从手工业向机械工业制茶的一个缩影,目前一些车间、设备都保存完好,理应作为工业遗产对待。”韩晗表示,像羊楼洞制茶工业遗产群这样“小众”的工业遗产在湖北还有很多。

“长江流域是中国工业遗产的巨型廊道,规模全世界第一。看传统中国,当看黄河流域,如开封、西安、洛阳与曲阜等古城,但看中国式现代化,看长江,上海、南京、武汉、重庆极其重要,其中湖北工业遗产体量庞大,类型繁多,意义关键。”

在韩晗看来,湖北工业遗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缩影,“从‘万里茶道’的起点羊楼洞制茶工业遗产群,到张之洞的汉阳铁厂,再到硚口民族工业遗产群、武钢……湖北工业遗产完整地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,这在其他省份当中并不多见。”

韩晗认为,武汉是中国工业遗产重镇,也是全世界工业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,“我最受震撼的是武昌的Big house(第一纱厂旧址),这是武汉现存最具特色的近代巴洛克建筑之一,它矗立在武汉高楼林立的武昌江畔,以新旧相生的形式,见证着武汉辉煌的工业史。”

在编撰该专题时,韩晗发现,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工作已经世界领先,其数量与全世界其他国家工业遗产项目数量总和已经相当,业已形成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“中国方案”,2021年,韩晗开始利用该专题的调研机会,带领团队编写了《中国方案: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100个故事》一书。

“为建设工业遗产研究的‘中国学派’共尽绵薄之力”

1966年出生的傅才武,系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、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,也是这个编撰团队当中最年长的学者。

“工业遗产的本质就是文化遗产,它呈现出的是工业文明,是与农耕文明并列的人类文明体系之一。”傅才武表示,“中国的工业化起步并不晚,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步,这为中国工业遗产再利用实践积累了丰厚的基础,并为中国工业遗产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。”

在该专题中,“总论”部分涉及了近百个工业遗产相关的核心概念,韩晗表示,这些概念词条的成文,经历了非常艰辛的推敲过程。“举例来说,工业遗产这个词条大家似乎耳熟能详,但是在学术界,它与工业文化遗产、工业遗址与工业遗存等概念常常相互混用,我们必须要把这些概念的差异厘清。”

出生于1996年的李卓是团队中的年轻力量,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。她认为这个项目让她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兴趣,“工业遗产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。”

在“85后”韩晗看来,这个专题的工作只是工业遗产研究话语体系建设“中国化”起步的第一步,“团队做了不少基础研究的工作,当中绝大多数都是‘95后’甚至‘00后’年轻人,大家都觉得这个工作非常光荣,因为可以为建设工业遗产研究的‘中国学派’共尽绵薄之力。”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hnmd003

精彩推送